全运会结束之后,退役运动员面临人生新选择 自主创业 他们完成华丽转身
对于一名运动员来说,四年一届的全运会,是奥运会之外最重要的比赛之一。日前,第十三届全运会闭幕,部分福州名将、老将也将退役。记者在连日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日益壮大的体育消费市场和体育产业完全能接纳这些退役运动员。2016年,福建省体育局退役批复119名运动员,其中完成自主择业112人。在福州,就有不少运动员退役后完成华丽转身,自主创业开启精彩人生。
思考:
我们退役之后做什么
两位福州名将在本届全运会上的表情让记者印象深刻:一位是未能完成女子跳高三连冠心愿的郑幸娟,从赛场下来的她,遗憾的泪水止不住涌出来;一位是志在冲击举重62公斤级冠军的老将张杰,抓举无一成功,他难过地踉跄着走下举重台。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最后一次以运动员身份参加全运会,他们的运动员生涯也将结束。以不圆满的方式结束,换了谁都心有不甘。
“当时很不甘心,因为自己是有能力夺冠的,但是没有把心态调整好。”昨日,正在休假的郑幸娟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全运会之后的路怎么走?她说,之前都在忙着备战全运会,从来没有想退役的事,这几天都在想,如果退役,自己能做什么?
张杰也面临同样的选择,今年30岁的他已过了运动员的黄金年龄,很难再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是继续拼下去还是选择退役呢?
不仅仅是郑幸娟和张杰,全运会之后,我市以及我省部分运动员都面临这样的选择。
陈忠和:
退役运动员是宝贵资源
福建省体育局副局长、前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认为,退役的运动员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长年进行专业的体育训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体育专业水平很高。加上我国体育消费市场不断壮大,退役的运动员如果能积极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完成华丽转身完全是可能的。”
根据陈忠和了解,部分退役运动员会继续留在体育竞技系统,比如当教练或从事相关工作,部分会到各类大中小学校当老师。目前越来越多运动员退役后选择融入体育消费市场和体育产业,选择自主创业或择业,到各类体育俱乐部当教练,还有的自己当老板。
省体育局人事处处长范东祥告诉记者,随着体育消费市场发展,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工作环境也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给退役运动员选择的机会也更多了。
记者昨从省体育局获悉,2016年省体育局退役批复119名运动员,其中完成自主择业112人。
现状:
先行者尝到甜头
主动创业择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在福州,就有不少运动员退役后凭借自主创业择业闯出新天地,以下几位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
篮球运动员林晨耀是体育人转型的典范,也可以说是利用“互联网+”转型最成功的运动员。退役之前,林晨耀在福州的大街上行走,被模特公司经纪人看中,从此就经常利用休赛期或业余时间到T台上过把瘾。退役后,他自己开工厂,生产比赛球服、跑步衣、卫衣等等,也代理其他品牌,生活过得很滋润。
办食堂、开物业管理公司、办培训机构、办讲坛,曾获射击世锦赛冠军的福州知名射击运动员王登杰退役后有不少尝试,如今的他可谓小有成就。王登杰告诉记者,2006年退役后他选择自主创业,刚开始吃了不少亏,也被骗过,“当运动员的人都比较直爽,刚走入社会,还不够成熟。”不过,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后,他也逐渐摸出门道,而当运动员时练就的各项素质帮助他在商场上站稳脚跟,事业越做越红火。
“退役后我去企业面试,人家说你是赛艇划得不错,但是我们企业是要创造价值的,不需要划船。”黄聪曾是我省赛艇运动员,退役后他到企业面试,碰了不少壁。不过他也反思,一定要从自己的优势出发去创业择业,于是他选择运营健身教练培训、运动康复等项目,经过10年发展,目前规模越来越大。“退役的运动员大多不懂商业经营、市场营销,一定要学习、多尝试。”黄聪说。
羽毛球运动员傅俊退役后也经过多种尝试,最终走自主创业之路。他选择了体育器材代理,眼下在业内小有名气,“退役运动员要发挥自己长处,要不断摸索市场。”
帆船帆板运动员张梦圆2013年退役后到香港从事帆船商业运营,2016年回到福州创办了青少年帆船俱乐部,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带领从未接触过这项运动的榕城市民入门。他说,今年以来,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这项水上运动中来,他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本文转载2017年9月13日福州晚报 记者陈坚编辑